校园暴力背后:孩子创伤求救
“孩子愤怒的背后,其实藏着恐惧、羞愧与伤痛——问题不是问题,如何面对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生命线协会资深讲师、马来西亚注册辅导员蔡持兴硕士指出,近年来校园暴力与青少年情绪失控不断攀升,其根源往往不在孩子本身,而是社会、家庭与沟通方式的断裂。
由新生命复兴教会(蕉赖南区)主办、《亚洲电视新闻》协办的《当愤怒化为伤害:走进孩子的心,用爱修复校园中的破碎灵魂》讲座星期六(11月15日)举行,吸引众多家长及青少年参与,活动以问答互动开场,不少青少年坦言“希望更了解自己”,家长则期望学习如何走进孩子心里。
愤怒是保护机制 背后受伤的是灵魂

蔡持兴指出,愤怒只是人类“二级情绪”,是一种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防御反应。真正促使孩子冲动、暴力或封闭的,是更深沉的恐惧、羞愧、伤痛与无助。
他强调:“没有坏孩子,只有受伤的孩子。”
他也分享,马来西亚每年校园霸凌案例超过3000宗(2022–2024年累计破万),他认为若父母、学校与社会未能看到“愤怒背后的情绪”,只关注行为表面,便无法阻止悲剧重演。
他认为,惩罚无法修复心灵,但理解与温暖可以。
“孩子暴力问题出现,大家都有责任。唯有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重视心理健康,孩子的伤口才能真正被看见。”
30分钟可以改善家庭关系
蔡持兴以外向愤怒及内向愤怒两种表达形式,指导父母如何透过外在行为辨识孩子的情绪,其中外向愤怒涵盖攻击性行为,暴力倾向等等,类似万达镇校园命案和校园霸凌,是孩子的一种发泄方式。
然而,这不代表不发泄的人不会愤怒,部分孩子是发泄在自己身上,包括自我责备,自残自杀等等,例如沙巴学生跳楼案件。
他认为,孩子的情感问题不应被忽视,他们最信任的人一般都是父母,但在最绝望的时候往往却发现没有被亲近的人关心,始终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
他提到,一些父母职场受挫无法反击,却把情绪带回家,孩子在这种宣泄下根本没有承受的能力。
孩子分阶段现警示信号
蔡持兴也在会上教导家长辨认孩子的危险行为,其中包括历史性警示信号、持续性警示信号以及最危险阶段的即时性警示信号。
他提醒家长,若发现孩子频繁肢体冲突、明显冒险行为、学业突然大幅下滑、愤怒失控次数增加,家长就必须提高警惕,及时采取行动协助孩子走出情绪风暴。
他强调:“进入第三阶段时,孩子短期内出现暴力行为的风险极高,不能再拖。”
蔡持兴指出:“不是要做‘好父母’,而是‘够好的父母’。”所谓“够好”,是指能敏锐回应孩子需求,在他们最需要支持时陪伴在旁。

他分享,自己曾听闻有个孩子一周只需要30分钟的高质量互动,但有些家长可能连这点时间都给不了。
“这段时间都不足以让股票大跌,家长应给予孩子稳定的陪伴和情绪回应。”
“家庭也需要共同制定行动,例如每天在固定时间放下手机、饭桌交流、分享生活的高潮与低谷,建立稳定的连结感。”
他最后强调,爱比惩罚更有效”孩子需要的是关心、理解与温暖,而非惩罚或责备。
“出现这些问题,大家都有责任。社会、学校与家庭必须共同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避免悲剧一再重演。”
当被提及如何看待“校园藤条教育”,他说,老师手握藤条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毕竟判断孩子对错的标准因人而异,难以有一个标准,更难以确保自己的孩子不会因此被误伤。
参与者:讲座让我们看到自己,也是孩子的镜子
这场座谈会吸引约80人参与,主讲人也让参与者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演练三类警示信号,协助家长更精准“读懂孩子”。
新生命复兴教会(蕉赖南区)负责人盘玉卿传道指出,问题家庭往往让孩子不断自我怀疑,“父母心理建设更重要,孩子心灵稚嫩,父母必须担起责任。”
陈政宾牧师也认为,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破裂的家庭、冲突的婚姻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刻裂痕,孩子真正要的只是爱和陪伴。”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