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辉煌,还是枷锁?

河情河理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一天只吃一餐”,不是某种减脂挑战,而是中国跳水神童全红婵的日常。

据说,为了维持跳水动作所需的体重与身形,她的饮食被严格控制,在青春期最需要营养发育的年纪,只能以极简的热量供给应对高强度训练。

当然,这个资讯我保留,毕竟网络有太多无法核实的假新闻。但是,若曾看过她从十米高台飞跃而下,身体几近无声地切入水面,仿佛空气都为她让道,忍不住屏息外,内心还是会禁不住询问。

成名背后的代价

一夕之间从农村女孩成为全民英雄很传奇。但当镁光灯熄灭,代价又是什么?

为了维持跳水动作所需的体重与身形,她的饮食被严格控制。(图:互联网)

众所周知,体育世界向来以“年少成名”为荣。从14岁的姚明、15岁的刘翔,到13岁夺金的全红婵,早熟几乎是成功的代名词。然而,这样的成就背后,往往伴随着过度训练、身体发育受限、学业中断,甚至人格发展的不完整。

当我们赞叹全红婵的天赋与努力时,很少人意识到,她并未拥有一个普通孩子该有的青春。时间被切割进训练表格,食欲成了控制目标,她的梦想可能只剩一个——下一场更完美的入水。

这是体育制度的“精英筛选机器”。选中一颗原石,抛光打磨直到发光,再不留情地淘汰不再闪烁的那一批。这台机器,造就了英雄,却也压碎成千上万个无声的名字。

“要一时绚烂,还是甘于平凡?”这不只是对全红婵的提问,也是对所有为梦想极限投注的人的提醒。

体育世界向来以“年少成名”为荣,13岁夺金的全红婵。(图:互联网)

在中国的金牌体制中, “绚烂”往往是集体的愿望。金牌不只是运动员的荣耀,更是国家的荣光、地方政绩、教练的升迁门票。但当比赛结束、光环褪去,那些为胜利而牺牲健康与生活的孩子们,能否回归一个平凡人生?他们还有余地去选择其他可能吗?

当不再赢 还剩下什么?

对全红婵而言,训练与比赛构成了生命的大部分。这样的投注虽可能换来短暂而耀眼的胜利,却也封闭其他道路的入口。那些日复一日的痛苦与限制,是否应该被简单地归类为“梦想的代价”?

体育的美好,在于挑战极限与突破自我,但体育的残酷,在于常常只给“赢”的人舞台。当要训练一个孩子,从小就要为赢而活,却也是否该问,当不再赢的那一天到来,他还剩下什么?

其实,全红婵的故事让我反思另一件事,即在人生的规划中,什么才是值得投注的目标?成功的定义,是否只能是被众人看见的那一瞬间?还是,也可以稳当长大,健康活着,然后慢慢找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甘于平凡,从来不是失败。它需要更大的勇气,在一个充满比较与竞争的世界中,去选择忠于自己的节奏与样貌。而一时绚烂,则是一场豪赌——赌上身体、时间与可能的未来,只为一个短暂的荣耀。

也许最理想的状态,是大家不再逼孩子在两者之间选边站,而是创造一种可能——让热爱运动的孩子,在不牺牲成长与健康的前提下,追求卓越。

这不只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更是价值观的重建。我们是否可以容许运动员不必天天封闭训练?是否可以理解“金牌”不是唯一指标?是否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即便没有夺冠,也可以有精彩人生?

在这个讲求效率与成果的时代,很多人追求快速发光,却也可能烧掉整个人生。而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某一次跳得最完美,而是一生都能跳得踏实稳妥,且还有尊严。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郭朝河

跨界媒体人、各类活动主持人、专栏作家、电台兼职DJ,拥有时评、影评、乐评、旅游、杂文与人类图等多个专栏。曾出版《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 Vote Miss Popularity 2025 Vote Mr Popularit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