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相继松绑防疫限制 新冠已转为地方性流行病?

全球抗疫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全球人类与新冠肺炎对抗,已迈入第三个年头,从严格防疫到今天各国相继松绑防疫限制,究竟是这个“全球大流行”(Pandemic)疾病已步入“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还是各国因为急于让经济复苏的政策?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7日建议,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高企的国家和地区缩短隔离天数,以缓解关键服务的压力。而在WHO公布此指南之前,世界各国已逐渐落实与冠病共存策略,进一步放宽防疫措施。

根据世卫最新的临时指南,在确诊病例高居不下、接触者追踪能力过度紧张的情况下,各国目标可能需要侧重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不是试图打破所有传播链,各国可以考虑放宽其接触者追踪措施,并视情况缩短隔离期至7或10天。

综合外媒报道,为了应对Omicron变异毒株引发的新一波疫情,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日前已经缩短隔离期。

由于感染Omicron变种病毒的病症较轻,而接种冠病疫苗有效减少重症率,瑞典已于本月9日宣布,取消防疫限制,宣布新冠疫情结束。

美国加州已宣布,将实施地方性流行病防疫政策应对加州的新冠疫情;法国人也有望在3月摘下口罩。在亚太地区方面,澳洲部分地区已取消了对多数场所的入场人数限制,日本也宣布放松入境管制和隔离规定。

其中马来西亚卫生部周五(18日)就宣布,无症状密切接触者不需要进行冠病检测,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天数则是依据其疫苗接种情况而定。


各国放宽防疫限制以及世卫建议缩短无症状患者的隔离期限,种种迹象是否表明:冠病疫情已逐步迈向地方性流行病阶段(Endemic)?人们是否可以脱离口罩的束缚,回归日常呢?

《亚视新闻东南亚》采访了马来亚大学医学院社会与预防医学系的梅凤鸣教授,为我们逐一解答上述疑问。


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温·纽森(Gavin Newsom)宣布,该州将实施全美首个“地方性流行病”防疫政策。(图:美联社)

问:为何确诊率仍高企,世卫却建议缩短隔离期?

答:Omicron变种病毒的传播率非常高,倘若众人同时成为密切接触者或无症状感染,大批人士需进行隔离治疗,必定会影响个人工作与经济领域运转。

以医疗体系为例,假设每天有那么多医护人员成为密切接触者而需要进行隔离,届时必定会造成人员短缺,医疗体系难以正常运作。因此属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若无症状即无需隔离,便可纾缓医疗体系人力的压力。

此外,身为无症状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需时刻监督自身健康状况及进行冠病筛检,一旦出现冠病症状则需按照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图为西班牙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正在准备所需药物。鉴于80%西班牙人口已接种疫苗,当地政府已放宽限制,人们无需在户外戴口罩。(图:美联社)

问:Omicron传播率高,民众应如何提防?

答:这里我主要想谈儿童面对的情况。大马的儿童疫苗接种率低,但Omicron病毒传播率高,且国家已开放经济活动,许多父母会带着未接种疫苗的孩童外出游玩。

如今病毒已在社区中广泛传播,最容易受影响的人群必定是没有接种疫苗的孩童或是因特殊情况无法接种疫苗的人士。

加上目前无法预测新冠长期症状(Long Covid)对人类及孩子造成的影响,因此我呼吁父母,尽量不要带孩子前往人多的地方,务必为孩子登记接种冠病疫苗。

图为香港医院外,一名母亲正在陪同孩子等待入院。香港周四(17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达6116例,再创疫情以来新高。(图:美联社)

问: 欧洲率先放宽防疫限制,亚洲国家是否应跟随?

答:首先,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效仿欧洲的防疫政策。倘若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疫苗接种率及卫生意识低,万万不可轻易生搬硬套欧洲的防疫模式。

以瑞典为例,当地撤除公共卫生限制是因为瑞典人民的冠病疫苗接种率高、受教育程度佳以及整体公共卫生意识良好,因此瑞典政府有信心放松限制后,新冠确诊病例不会对医疗体系造成负担。

虽然马来西亚的疫苗接种率达75%以上,但加强剂接种率较低,公众卫生意识有待加强,因此不鼓励全面放宽限制。

问 :新冠已转为地方性流行病了吗?迈入这个阶段有哪些指标?

答:当新冠病毒不再对医疗体系造成负荷。

简而言之,当新冠病毒不会对非冠病患者(如癌症、心脏病、肾病等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不会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各国方可宣布冠病已进入地方性流行病阶段。

香港疫情持续升温,多家公立医院的病房入住率爆满,许多病人被迫在户外等候入院。(图:美联社)

问:何时可迈入地方性流行病阶段?

答:待Omicron疫情趋向稳定以及病例逐渐减少,学界方可预测未来疫情走向。

以韩国和新加坡每日新增上万宗确诊为例,我们得观察其住院率和死亡率是否会增加。若这两项指标逐渐下降,当局则可慢慢解除防疫标准作业程序(SOP)。

不仅如此,进入地方性流行病阶段的关键在于:Omicron变异毒株持续广泛传播的情况下,是否会演变出新的变种病毒?这是我们无法预测的走势。

如果出现新变种病毒且其传染性与毒性增强(如Delta变异毒株),那么疫情或许会再次卷土重来。

梅凤鸣教授指出,眼下唯有希望Omicron变异毒株或新变种病毒的毒性变得更弱,不会对人体造成威胁,并且可以和人类共存。

梅凤鸣教授个人简介
目前任职于马来亚大学医学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的课程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等。梅教授是其中一位入选2019年度斯坦福大学《世界排名前 2% 的科学家排名》的杰出科学家。

叶思妤

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为亚洲电视新闻东南亚记者。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