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逾1.39亿 健康习惯可降45%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目前全球失智症患者已超过5700万人,每3秒就新增1例,显示该疾病正迅速成为全球健康挑战。台湾老年精神科医师指出,预防失智不能单靠药物。国际研究指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可将失智症风险降低约45%。
每年的9月21日被国际失智症协会(ADI)定为“国际失智症日”(World Alzheimer’s Day)。台湾马偕纪念医院精神医学部老年精神科主治医师张峻维指出,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将突破1亿3900万,凸显失智症已成为全球性健康挑战。
失智症年轻化趋势明显

张峻维表示,失智症患者的症状千差万别,若疏于观察,可能错失最佳诊断与治疗时机。传统上认为失智症多发生于65岁以上,但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
他指出,许多人常将失智症早期症状误认为正常老化,因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实际上,真正会影响日常生活的失智症十大警讯包括:记忆力减退、计划或解决问题困难、无法胜任熟悉事务、对时间与地点混淆、难以理解视觉影像与空间关系、言语或书写障碍、物品摆放混乱且找不回、判断力下降、社交活动减少以及情绪波动等。
生活方式可预防失智 医师呼吁早期介入
张峻维同时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关键因素!
研究显示,改善生活习惯可将失智症发病风险降低约45%。例如,中年听力下降或白内障等问题若得不到控制,可能增加失智症几率;此外,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缺乏运动等也会影响风险。
因此,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三高、保持规律运动、避免吸烟饮酒以及维持社交活动,可有效降低失智症风险。

他呼吁,若民众发现长辈出现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行为或记忆异常,应尽早寻求专业医师评估,及早介入以延缓病情恶化。由于失智症患者常出现定向混淆,他建议遇到疑似患者时,可遵循“看问留拨”四步骤:发现异常、主动询问、陪伴在侧、联系家属或医疗单位,以简单方式共同营造友善的失智患者环境。
另外,马偕纪念医院总院长张文瀚表示,医院除了提供全面的诊断与治疗服务外,也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和建立友善照护环境,期望通过医疗专业与社区力量的结合,让每位长者都能在安全、友善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