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的勤劳与骄傲

换个角度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如果你有一些马来朋友,你不妨问问他们,最喜欢华人的什么,最不喜欢华人的什么?他们大概会说,最喜欢华人的勤劳,最不喜欢华人的骄傲。”

六州选举落幕后,友人廖国华在其面子书分享上述观察。本地华人不难理解“勤劳”的意思——不外乎以刻苦耐劳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自力更生。而贴文中的“骄傲”,可以是表面显露的“财大气粗”,或“得理不饶人”的态度,亦可以是“对自身拼搏的成就”不经意流露的自豪感。

撇开容易察觉的前两者不谈,只谈隐藏在骨子里、偶尔不自觉流露的后者。这让我想起六州选举竞选期间,安华就大学固打制课题的回应,如何在不同群体间,引来落差极大的反应。巧妙的是,安华在语气不太友善的答案中,引述美国政治哲学教授迈可·J·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著作《成功的反思:混乱世局中,我们必须重新学习的一堂课》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戳破“绩效制”的迷思,试图为固打制缓颊。

桑德尔著作的讨论,以美国为背景,这跟马来西亚的情景不尽相同,无法生搬硬套。然而,书中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参考,用以解释“人生胜利组”与“鲁蛇”的心态,有助我们更理解社会,例如:“我们愈觉得一切都是个人成就,只凭自己即可,就愈难学会感激和谦逊。而少了感激和谦逊,就再也难以在乎共善。”

延伸来谈,本地华裔普遍认为,在没有制度加持下,自己能在马来西亚出人头地,全凭自身本事;但如果不幸失败,则是制度的错;再以相反的眼光看马来人——成功是因为有后台靠山,失败则是因为烂泥扶不上墙。这类心态在中文社媒圈子可见一斑,看在马来人眼里,说得婉转就是“少了感激和谦逊”,说得直白就不过两个字——骄傲。

我们卡在哪里?

表面上,我们卡在对《联邦宪法》第153条文关于土著特殊地位的认知差异。华裔认为这是族群地位不平等的源头,让当今世代的非土著必需付出比土著更大的努力,才能收割相等的成果。而马来人则认为,非土著早赢在历史的起跑点上,《宪法》153条文的加持,不过是拉近土著与非土著鸿沟的必要举措。

你可能也喜欢

此认知上的落差,延伸到“绩效制”、“固打制”的讨论。华人自视为不公制度下的受害者,因此“勤劳”打拼,并为自己能够登上巅峰而自豪无比。华人甚至认定,要不是制度上设有固打制的天花板,自己能飞得更高、更远。

这样的观念,或许吊诡地让马来人不敢摒弃“以族群为导向的扶弱政策”。站在马来人角度,如果实施固打制的当下,华人尚可“主导经济”(马来右翼的论述),或在经济上占“强势地位”,废除固打制后,马来人还可能分得一杯羹吗?

换个角度,如果在土著人口占三分二的国土上成功登顶,却完全相信这是个人的成就使然——沿途没有一个成就自己的马来教师、没有一个在作业程序上为你效劳的马来公务员、没有一个在市场上支撑你的马来客户——一切成就只因自己刻苦耐劳、聪明绝顶,则你何以还需要制度扶持呢?

勤劳,是高尚可贵的美德,却不是我们变得骄傲的通行证。学会感激和谦逊,感悟自己的成功——既有自己的勤劳付出,亦有他人的成全协助,才会圆满;也别让我们今天的骄傲,成为他人明天恐惧我们勤劳的通行证。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

相关新闻:

林宏祥

大同工作室行政主任。毕业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大众传播系,2004年加入《东方日报》为专案组记者;2005年转战网络媒体《独立新闻在线》,先后出任记者、副编辑和马来文版主编。目前为《当今大马》(马来文版)、《东方日报》、《当代评论》等专栏作者,编著有《马来西亚大崩坏:从1MDB看国家制度腐败》。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