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吉隆坡国际书展

换个角度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两年前。尽管已知《末基劳》(Mat Kilau)乃本地右翼势力的文艺巨作,却还是买票捧场。全长117分钟的电影重复“马来人分裂,外敌就得逞”的讯息轰炸,身旁友人已更换了58个坐姿,一次比一次更不耐烦地叹气。我在忽明忽暗的光线里偷偷窥望另一侧马来观众,电影中宣教式的对白、刻意煽情的桥段却深获共鸣——原来在同一片土地上出生长大,彼此对相同的情节却有迥异的感受。

两周前。票房势如破竹的本地警匪片《警长》(Sheriff: Narko Integriti),讲述一名警员无法容忍毒贩勾结警队内鬼而得以逍遥法外,于是动用私刑,替天行道。导演已透过情节交代,在未经司法审讯、被告未能自辩情况下,该警员的冒进已枉杀一名警官;因此在跟另一内鬼对峙时,该警员的姐姐(同是警察)就命令其弟把枪放下,甚至在弟弟处决内鬼前枪射弟弟。坐在我后方的马来观众不禁问道:为什么她向她弟弟开枪(而不是射向内鬼)?

大马警匪片(Sheriff: Narko Integriti)获得好评,电影票房大卖。(图:互联网)

感受他人的感受

我常常建议身边的华裔朋友,若条件允许,不妨到戏院看看本地马来电影。即便导演没能给你什么,你还是可以在观影过程中,如观众的笑点、哭点或集体反应,感受他人的感受。你可以对比自己过往看过的本地电影,以及当下看过的外国电影,看看本地制作的水平如今到了哪个位阶。再不然,单是对白,也能给自己增添不少日常马来用语吧。

我们当然无法单凭某电影某戏院某场次某些观众的反应,就自以为做了全国民意调查。然而,一些感受还是切身存在的。《末基劳》激起的族群自我忧患意识,是真实的——这让你不会天真地假设把经济搞好,身份认同政治难题就能迎刃而解;《警长》观众脱口而出的疑惑,与社媒中“替天行道者动用私刑赢得喝彩”的现象吻合——如何回应自以为义的心态,以及群众把动用私刑者当英雄崇拜的心态,继而强化与贯彻法治精神,都是棘手难题。

我至今依然支持多元源流教育,惟我必须也承认,倘若族群与族群之间完全零接触/交集,不晓得彼此在做/想什么——此现象不无问题。试想象,一个马来西亚华人的成长过程中——从华小、独中,再到中港台深造,返回这片多元族群宗教文化语言的国土后,在华人企业/文化圈/朋友圈打滚——只看中文电影、只听中文音乐、只逛中文书展——幸运的话他在华人/中文世界里内卷,不幸的话他可能因为对其他圈子的不解与不敏感,招惹大祸。

换个角度,如果一个东海岸的马来穆斯林,平生都在几乎百分百马来人/穆斯林的群体中长大——在宗教学校念书,到中东大学深造,只接触马来文/阿拉伯文的宗教读物与文化产品,返国后他从政,为国家制定政策——在华人/非穆斯林眼里,难道不会对此君的世界观,抱有一丝丝的怀疑与担忧吗?

你可能也喜欢

窥探其他群体想法

理解其他群体的想法,是为了理解我们置身所处的社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举个例子,即将来临、为期十天(5月24日至6月2日),在吉隆坡世界贸易中心(WTCKL)举办的国际书展,是窥探本地马来穆斯林社会思想的一次机会。畅销书排行榜上以什么类型书籍为主、什么小说题材最受落、什么类型书籍作者最受欢迎、知识型读物的水平与价位、出版社背后的金主、消费群体的分类等,都可以是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问题。

花点时间、用点心思走一趟吉隆坡国际书展,翻翻书本,借此理解马来社会多一些。

逛一圈吉隆坡国际书展,看看多少本书谈“昌明马来西亚”(Madani)概念,又多少本书以哈迪阿旺之名发表,借此窥探在马来舆论中各方较劲者的实力。顺便找找关于世俗主义、自由主义、性少数群体有关的书籍——若有,讨论的方向是什么,结论又如何;有空的话也翻翻关于哈马斯、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的书籍,理解作者如何理解恐怖主义,如何解读以巴冲突。 如常,理解不代表认同。你可以继续坚持自己在不同课题上的立场,但不妨理解相反的看法如何建构自己的论述。花点时间、用点心思走一趟吉隆坡国际书展,买几本书回去翻阅、消化,或许比网红乱七八糟、信口开河的评述,更让你理解马来社会多一些。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林宏祥

大同工作室行政主任。毕业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大众传播系,2004年加入《东方日报》为专案组记者;2005年转战网络媒体《独立新闻在线》,先后出任记者、副编辑和马来文版主编。目前为《当今大马》(马来文版)、《东方日报》、《当代评论》等专栏作者,编著有《马来西亚大崩坏:从1MDB看国家制度腐败》。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