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教义是保守吗?

换个角度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新冠病毒疫情袭卷后,一名学者在线上论坛分享其观察:由于疫情来袭期间,生死变得更不确定,许多穆斯林提前为死后审判做准备,于是在信仰修为上表现得更为虔诚。

这与我们周遭的经验相当吻合,即一些原本思想行为反叛、年轻时享受世俗生活的穆斯林,到了晚年开始遵行宗教义务,如一天祈祷5次、斋戒月时严守戒律,而原本打扮时髦的女性则戴上头巾,甚至期待有生之年能到麦加朝觐。

这并非伊斯兰独有现象。一些佛教徒在晚年期间,开始勤抄心经,或逢初一十五吃素;基督徒则勤上教堂做礼拜。若穆斯林遵守教义是我们眼中“保守化”的现象,那我们是否应该称吃素的佛教徒、上教堂做礼拜的基督徒为“保守派”?

这解释了何以多数穆斯林对“把伊斯兰价值渗入体制、政策”的举措并不排斥,甚至相信穆斯林掌权后,就应该善用手中权力宣扬、捍卫伊斯兰价值。(图:互联网)

姑且不就“保守”此字眼大做文章,而先处理两道问题:

一、尽管普遍认为宗教上的修行是“信徒与神之间的事”,然而,在本地穆斯林社会的的认知里,“伊斯兰是一种生活方式”、“政治与宗教无法完全切割分离”仍是主流想法。这解释了何以多数穆斯林对“把伊斯兰价值渗入体制、政策”的举措并不排斥,甚至相信穆斯林掌权后,就应该善用手中权力宣扬、捍卫伊斯兰价值;

二、延伸上述说法,伊斯兰对生活方式的规范极广——从赌博、清真饮食、酒精、穿着、娱乐、性取向不等。穆斯林政治领袖自认有义务运用手中权力,将伊斯兰教义、价值注入治国施政中,而非穆斯林则坚持捍守少数族群享受世俗生活的自由与权利——在当下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社会,两者关系的矛盾于是变得尖锐。

P.Ramlee时代的电影,穆斯林女性不戴头巾、衣着紧身显见轮廓,再对照当下情况,力证马来人社会越趋保守。(图:互联网)

本文旨在点出,非穆斯林口中理所当然的“保守”,从穆斯林角度来看,可能并非这么一回事。上了年纪的非穆斯林总爱举例:P.Ramlee时代的电影,穆斯林女性不戴头巾、衣着紧身显见轮廓,再对照当下情况,力证马来人社会越趋保守。然而,站在穆斯林角度,不戴头巾不代表“进步”或“开明”,倒是现今时代条件更充裕了、宗教知识更丰富了,穆斯林就更应该追求“清真化”,严守宗教教义。

因此,断定“保守”是因为受教育水平低、住在乡下郊外、经济收入低、资讯不足等,不足以反映事实的全面。实际上,哪怕是博士教授、在都市中心住独立洋房的土豪、商界大亨或企业总裁、海外留学归来的智囊,都极可能相信,在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充裕后,就更应该遵守教义、履行义务。在新冠病毒疫情洗礼后,更是如此。

非穆斯林必须理解的是:穆斯林政治人物不会因为根据伊斯兰教义拟定治国方针,而流失穆斯林选票。(图:美联社档案照)

此现象是一个循环——当初政客与政党之间的竞争,促成了这样的社会现象;而当下这样的社会氛围,又倒过来促成政党以宗教为竞争筹码。非穆斯林需要理解的是:穆斯林政治人物不会因为根据伊斯兰教义拟定治国方针,而流失穆斯林选票(只可能因为做得不够而争取不到选票)。即便穆斯林社群当中有少数群体不满“道德警察”的监控,或过度“伊斯兰化”的政策,却也会碍于压力,而不敢公然反对——异数人权律师Siti Kasim、Sisters In Islam(伊斯兰姐妹)组织等除外。

唯有把“穆斯林认为好的,对非穆斯林不一定管用”道理倒过来——“非穆斯林认为开明的,穆斯林不一定认同”,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多元社会在观念上的分歧。穆斯林主流观念不变的情况下,非穆斯林单方片面地左一句保守右一句保守,回旋镖似的抛出去,恐怕无从解决问题,分分钟还不小心误伤自己。

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

相关新闻:

林宏祥

大同工作室行政主任。毕业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大众传播系,2004年加入《东方日报》为专案组记者;2005年转战网络媒体《独立新闻在线》,先后出任记者、副编辑和马来文版主编。目前为《当今大马》(马来文版)、《东方日报》、《当代评论》等专栏作者,编著有《马来西亚大崩坏:从1MDB看国家制度腐败》。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