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商说资】柔新经济特区诞生 马股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谈商说资

立即订阅亚视新闻 YouTube,即时掌握时事发展。

全球资本积极涌入东南亚之际,大马与新加坡携手在柔佛打造“柔新经济特区”(JS-SEZ)。对于大马股市而言,这项计划将浮现哪些投资机会?

回顾历史,在去年10月的第10届非正式领袖峰会上,马新两国就已宣布会共同建设柔新经济特区,为前仆后继涌入的外资打造申请程序更简便、物流及水电设施充足、供应链完善的经贸区。到了今年1月11日,两国领袖进一步签下备忘录,至于项目细节,则估计在今年底公布。

过程中,柔佛州政府也提议,将经济特区设在州内的伊斯干达城(Iskandar)。伊斯干达是柔佛南部经济走廊,占地约2217平方公里,比新加坡大约3倍。

纵观马新关系,两国早已是经贸互动的常客。2023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925亿美元,是彼此的前三名贸易伙伴国。此外,新加坡为大马贡献437亿令吉的外来直接投资(FDI),占总额的23%,位居第一。

马新共同建设柔新经济特区,为前仆后继涌入的外资打造申请程序更简便、物流及水电设施充足、供应链完善的经贸区。(图:互联网)

至于伊斯干达,自2006年创立至去年9月,一共吸引458亿令吉的FDI,新加坡是第二大投资者,仅次于中国。

经贸关系既然早已密切,为何选择在此刻打造柔新经济特区?原因大约有两个,第一,在全球地缘政治日趋紧张,跨国大企积极在新兴市场物色新生产基地之际,抢占更多跨国投资。

据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去年展开的“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有23%的企业表示考量到中美关系日渐紧张,正考虑将生产线移出中国。在此趋势下,基础设施不俗、外交立场中立的东盟自然成为当红炸子鸡。

细看东盟,新加坡早已是区域乃至全球金融枢纽之一,为企业集资扩展业务提供便利平台;大马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具备成熟的制造业基础,尤其在电子和半导体领域。因此,两国决定在全球政经局势波谲云诡的当儿,携手招引更多FDI进驻。

马新两国领导同意共同开发柔新经济特区。李显龙(左)与安华(右)见证颜金勇(左2起)与拉菲兹签署柔新经济特区合作谅解备忘录。(图:互联网)

第二,无论是大马或新加坡,若选择单打独斗而非合作,将难以抢占FDI大饼。毕竟,新加坡苦于土地、办公室租赁、水电成本高企而不利于生产,因此需要将部分生产活动转移出去,而相邻的柔佛则坐拥庞大土地、人才库、水电供应,恰好是新加坡转移产能的首选地。

至于大马,则需要更多资金、技术进驻,带动国内产业升级。两国各有需求一拍即合,诞生出柔新经济特区。

把视线转向大马股市,柔新经济特区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1)银行业

截至2022年,大马银行在柔佛的银行分行数量达到233家,几乎与吉隆坡的273家并驾齐驱,因此在马投资银行研究(Maybank Investment Bank)看来,大马银行业很大机会受惠于柔新经济特区。

毕竟,更大规模的跨境投资,将带动贷款需求同步走高。此外,分析员也认为,工作机会的增加,将使得愈来愈多大马国民、新加坡人前往柔佛,继而带旺当地房市,也衍生出更多住房贷款需求。

2)建筑业

柔新经济特区的诞生,将伴随着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大马建筑股或可从中攫取更多订单。此前大马已透过2024年财政预算案,为柔佛拨款建造从永平镇到士年纳(Sedenak)的高速公路,费用约为9亿3100万令吉。此外,政府也计划在哥打丁宜(Kota Tinggi)镇建造大马理科大学(USM)教学医院,总值9亿3800万令吉。

同时,柔佛州政府正计划在新山建造三条轻轨铁路(LRT),总长度为30公里。该铁路将衔接在2026年底开始运营的“新山 – 新加坡捷运系统”(RTS)。

3)房产与产托业

马投资银行研究认为,柔新经济特区将为柔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继而带动当地房屋需求成长,届时已在柔佛布局的房产股,自然可受惠其中。

至于产托股(REITs),柔新经济特区的诞生,将提升对厂房、物流中心等工业资产的需求。同时,该项目也会吸引更多新加坡游客前来柔佛,这也会推升酒店需求。因此,分析员看好已涉足柔佛工业、酒店业的大马产托股。

4)再生能源业

大马政府已在去年5月,解除再生能源出口禁令,将自身打造成再生能源出口枢纽。与此同时,新加坡也正依赖再生能源进口,来实现其减碳目标。一方有供应,一方有需求之下,马新两国已签署一份MOU,探讨建设再生能源传输系统的可行性。

两国打造马新经济特区之际,马投资银行研究相信,配合两国减碳目标,内部的电力使用,同样会以再生能源为主,届时大马太阳能系统承包商(EPCC)将受惠其中。

5)科技业

近年,柔佛已吸引大量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外资入驻,包括云服务提供商微软、谷歌和META,以及服务器供应商纬颖(Wiwynn)、美超微(Supermicro)等。

马投资银行研究相信,更多科技大企入驻后,将带动柔佛产业升级。但对于大马电子制造服务商(EMS)而言,这项趋势是一把双面刃。

好处是,众EMS固然有机会从外企入驻潮中,获得更多订单;但往坏处想,跨国公司有可能与国内电子业争夺人才,而前者提供的工作环境、福利等更胜一筹,将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上占尽优势。若真如此,国内电子业的人才稀缺问题,将雪上加霜。

萧维旸

财经新闻工作者,关心国际贸易与金融、产业变化等。

你可能也喜欢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