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龍炎

章龍炎 追蹤

章龍炎是大馬新聞資訊學院(AKIT)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馬來西亞政治、政治文化、海外華人和政治傳播等。
  • 中國改革開放走自己的路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不到10年略見成效。在1980年代中訪問中國的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1918年-2000年)曾說,像中國這樣的一個農業國家蛻變為一個商業國家,也就是以貨幣做管制全民的工具,不是容易的事,宛如一隻走獸蛻化為飛禽。

    閱讀
  • 中美關係“解凍”拜登一廂情願

    中國外交部多次重申,美方不能一邊說要溝通,一邊不擇手段打壓遏制中國。中方指的是美對中國的制裁。

    閱讀
  • 美元霸權地位受威脅?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在2021年第三季,美國在全球外匯儲備金佔比延續20年的跌勢,跌破59%。1999年,也就是亞洲金融風暴後不久,美國的全球外匯儲備所佔比重為72%。

    閱讀
  • 美國舉債治國

    最近引起全球關注的美國“債務上限”,是美國國會“制衡”聯邦而設定的,也就是為聯邦政府履行既有的支付責任而舉債的最高額度;超越此額度,美國財政部借款權限也到頂,需要國會調高債務上限,否則白宮無權繼續舉債,償還債務而違約。

    閱讀
  • 納吉特赦與安華的困境

    在2018年大馬普選後不久,現任首相安華獲得最高元首寬赦。安華因為肛交案被法庭定罪,即使特赦委員會不完整(當時委員一定需要的總檢察長職位懸空),最高元首的寬赦仍然有效。即使有人對此不滿而帶上法庭,但不受理。罪犯是在所有司法程序結束後,才能申請特赦。 特赦無關罪犯的法律權利。

    閱讀
  • 弗里曼告訴了我們什麼?

    只要種族主義、膚色不公不被消滅,再政治正確的族裔指稱,都有機會被看作是一種侮辱。

    閱讀
  • 福克斯誹謗案和解“互惠互利”

    多美尼恩投票系統公司(Dominion Voting Systems)的計票機器被利用而出現選舉舞弊,導致原任總統特朗普敗給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

    閱讀
  • 帶風向的民調

    在美國,製造共識的手法非常細膩,也就是盡量避免脅迫,但帶風向的作用還是明顯的。

    閱讀
  • 芬蘭入會北約 加劇歐洲軍事化

    今年4月4日,芬蘭正式成為北約的第31個成員國。這無疑是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但重大歷史事件,可以有正面與負面的後果……

    閱讀
  • 封禁TikTok知易行難

    上周四,TikTok首席執行員周受資出席美國眾議院能源與商務委員會聽證會,被“盤問”了近5個小時。 如果你有注意有關新聞的話,就會知道盤問周受資的委員“離題”……

    閱讀
  • 圖書查禁投訴增 美國人需擔心嗎?

    學校與公共圖書館,甚至是學校的課本成為“文化戰”戰場,已經不是新聞,但現在是變本加厲。

    閱讀
  • 楊紫瓊封影后 亞裔為何“與有榮焉”?

    本屆奧斯卡獎所引起的反響,尤其是全球各地亞裔的反響,值得玩味。

    閱讀
  • 因緣不具足 貧窮國家“畢業”無期

    截至2023年3月,全球共有46個國家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其中33個位於非洲,其他為亞太地區國家。這是個相對小的數目,但這在50年前被設定的“最不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只有6個國家“畢業”,為什麼?

    閱讀
  • 美蘇競爭和美中競爭 不可同日而言

    本屆眾議院由共和黨控制,將在兩年內滿期,主持聽證會的麥考爾中國共產黨日益加強的侵略性對美國構成了“生存威脅”並表示該委員的其中一個任務是在未來兩年內說服美國民眾關注與中國競爭及美中經濟“局部脫鉤”。

    閱讀
  • 加劇“去俄化”為俄烏衝突火上加油

    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宣布獨立後就開始“去俄化”進程,以擺脫莫斯科數百年統治所留下的各種遺產。

    閱讀
  • “氣球事件”為制空權掀新頁?

    就國際關係來看,冷戰期間我們看到美蘇兩國之間的“星際大戰”,這次的“氣球事件”非常可能會賦予“制空權”新的意義。

    閱讀
  • 此處不留人 自有留人處

    楊紫瓊獲獎後,忽然之間,她是“香港演員”的話題引爆中文娛樂圈。 專欄作者章龍眼就點出,不管是你認同她是“大馬之光”還是為“楚才晉用”感到滿肚子怨氣,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她個人能力和際遇的重要。

    閱讀
  • 西方“造神運動”終是南柯一夢

    澤連斯基還能夠享受“全球”偶像的地位多長的時間呢?

    閱讀
  • 網球巨星成政治角力目標

    老德約科維奇因為有個出名的兒子,他與當前全球的“共同敵人”俄羅斯和普京的支持者合照,毫無疑問的是表達政治立場,但卻是政治不正確。

    閱讀
  • 與新冠病毒共存是個全球共識

    換句話說,取消“清零”政策雖然是“姍姍來遲”,長遠來看終究是好事。與新冠病毒共存,已經是全球抗疫的共識,擔憂恐懼是於事無補的。

    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
加入會員以獲取更多資訊
奉獻亞視60餘載 程啟光同心續榮光